底栏栅式取水 壅水坝内设置输水廊道,利用设于坝顶进水口的金属栏栅防止砂石和其他污物入渠的有坝取水。栏栅由断面为梯形、矩形或圆形的栅条组成。当水流通过坝顶时,部分或全部水流由栏栅间隙进入廊道,然后流向岸边的渠道或隧洞等输水系统。受栅条间距限制,可防止大于栅隙的砂石进入廊道。底栏栅式取水适用于坡陡流急、汛期挟带大量大粒径推移质的山区河流。
底栏栅式取水枢纽一般设置在上、中游河段或河流峡谷出口处,不宜设置在河床宽阔、河道散乱的冲积扇上。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泥沙条件及引水比等条件,底栏栅取水枢纽的组成,除设置进水口的底栏栅坝外,还可能包括溢流坝、泄洪冲沙闸、导沙坎及上下游导流建筑物等。在流量不大、粗颗粒泥沙较少的河道上修建的小型工程,常采用图1所示的布置形式。这种形式布置简单,施工方便,但小粒径推移质进入量较多,易造成底栏栅间隙的堵塞及渠道淤积,一般在廊道后辅以沉沙、排沙设施,并加强汛期管理。为了克服这类缺点,提高防沙效果,在枢纽布置及建筑物形式方面提出了不少改进措施。有的如图2所示,在枢纽中增设泄洪冲沙闸、导沙坎及人工弯道,以减少通过底栏栅坝的泥沙,提高防沙效果,适用于大粒径泥沙多、引水比高的情况;有的在底栏栅坝顶设墩,引起反向底流,迫使底沙由墩间的中心区带通过,而在墩侧少沙区及洪水期淹没的墩顶设置栏栅,以引取少沙水;有的在下层设泄洪排沙道,上层设斜向栏栅及取水廊道,以引取表层水,等等。这些措施都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取得较好的防沙效果。
底栏栅式取水枢纽始建于奥地利的蒂罗尔地区,故又称蒂罗尔式取水。因它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能有效排除大粒径推移质等优点,世界各国已广泛采用。中国从1958年在新疆修建第一座底栏栅式取水枢纽以来,在西北地区及南方山区的灌溉及小水电工程中得到迅速推广。